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易理文化解决当前国内健康农业遇到的难题
作者: 李东军-世界和平粮农发展战略中心/生态农业客座教授
一、生态环境和食材安全的重要性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从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观和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发展经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创新齐头并进就成为了中国执政者和科技工作者的肩头重任。“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顶层设计为中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实践检验为指导,以技术方案为标准,以项目实施为样板,充分发挥强国富民,科技先行的思路,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地位和发挥技术优势,携手各级政府共同将各项工作向纵深发展,实现领导之决策和目标。
“两减两增:减肥、减药和增产、增效”。19世纪以来,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对农业的增产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全世界的人口粮食带来了根本保障。进入21世纪后,随着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除草剂的过渡使用,土壤地力的失衡,随之带来的是土壤板结、酸化加剧、土壤盐碱化、土壤生态微生物失衡等,从而使肥料利用率大幅下降,造成资源浪费,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作物长势差,品质营养和口感下降,农业和农民效益遭遇“天花板”等问题。从2015年4月28日开始,农业部正式启动“减肥减药”行动,通过测土配方、绿色防控、精准施肥等措施实现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双减双增。但是通过近几年基层反馈效果来看,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双减双增的目的还仍未达到。关键原因在于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易理在农业领域的指导和应用、化肥和农药产品创新、新型实用技术便利性和推广较慢及市场经营环节过渡营销,忽视农业的系统性工程,盲目夸大部分功能,导致农民的反感和不信任。
“粮食稳产高产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通过农业政策支持和科技创新,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不断开展农业原始创新和技术升级。确保中国人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但是受制于大自然的气候变化等自然灾害、各地土壤肥力状况和国外疫情影响,粮食产量和价格波动较大,对稳产高产提出了较高要求。早在1954年9月份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了毛泽东主席总结创立的“农业八字宪法”(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
“食品安全和品质回归”。随着化肥的过渡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当今的农产品营养缺乏,品质下降,口感一般,吃不出食材的本身味道。化学农药的过量使用和激素的滥用,农产品药残超标,长期食用对身体带来了严重损害和慢性疾病的爆发。食品安全成了国家领导人重点关注的民声问题。农药使用和激素滥用的监管难度比较大,农民的认知水平亟待提高,新型材料和新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越发重要。守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要加强食品安全依法治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建设职业化检查队伍,提高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加强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食品安全工作,严防、严管、严控食品安全风险,保证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安心”。(2017年1月,习近平对食品安全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
二、中国传统易理文化在现代健康安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都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相当发展的基础之上,学习并运用"传统易学文化阴阴五行"是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的标准之一。万物顺应天地求生存和发展。中国古老农业发展了文化,产生了文明,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文化的象征。中国易理来自于华夏的天地自然之道。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和中医是我国最早引用易学理论的典范,农业在古代有专门指导农业种植的官职-司天监,根据天地五运六气运行状况来判定下一年的气候及适合种植作物而辅佐帝王指导农民进行合理耕种。
在化学肥药、激素泛用的农业恶性循环的情况下,提出用易学原理扶正祛邪、校其当下农业领域措施之偏颇理论,是在发展原有西方化学农业的基础上又多出了一条属于中国人自己文化自信、农业自信的道路,用传统文化易学原理及阴阳五行学说,来辩析农业领域的各种现象。用中医的辩证施治的方法,将中草药用于治病的相应植物群体,解决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病、虫、草害间的矛盾,提高农业系统免疫力。农业生命体,在中国传统文化易理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生物多样化,发展中国农业,融合华夏文化的文明。农业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植物(作物)种源,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合成的化肥(用天然矿物质元素)、禁止化学农药、饲料添加剂(或抗生素)、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生长调节剂,达到不污染土壤生态环境,不给人类生命留下隐患。我们称之为“易农道农业”。
在传统文化易学的框架内和农业环境生态良性遵循的条件下,将农业取之于自然的物质,通过物理的良性循环,将植物、动物的残体、粪便等物质,经过处理净化归还土壤,回归自然。不用化学肥药,以有机肥及矿物肥料及中草药致以植物中和,治未病,不可不及与太过,以平为期。可获得优质高产并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从源头确保人类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融合元素,是中国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实现人类生命的健康最佳途径。中国"易农道农业″的选择,也可能是将来世界农业唯一最终正确的选择。
三、中国健康安全农业难题的破解之道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安”,土壤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根本。土壤的健康与否和土壤地力大小决定了我们的饮食和供应保障问题。中国农业在经历了40年的快速发展和长期依赖和过度使用化学制品后,到现在显而易见的出现了土壤严重板结恶化;种植作物生长困难;化学农药和激素过度使用导致农产品安全性大打折扣;从土壤中获取的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等缺乏导致人体慢性病增多,国民健康受到威胁,国家医疗负担加重。生态环境污染,资源大量浪费,隐性成本增加,种植效率提高较慢,食品安全受到威胁。 所有这一切,都是当前摆在我们国家面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着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从土壤健康到餐桌的安全、有效提高农业种植效率和产出,增加农民产出等,“易农道农业”通过十多年的研究,创造性的把易经五行生克制约之道和现代农业生产结合起来,“易农道农业”体系分为天元篇、地元篇、营养篇、植保篇、物理防控篇、预测篇共六大体系来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两减两增”、生态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全面践行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粮食的稳产高产,让所有中国人都能享受得上健康安全的食材和拥有健康的身体,远离疾病的痛苦和折磨。应天时,顺地利,和民声,希望在各级领导党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以恢复生态环境,减少化学污染和资源浪费,关注食品绿色安全,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满意度为己任的“易农道农业”以后为恢复中国文化自信和倡导遵循自然之道的农耕文化得到全面推广和广泛应用。
责任编辑:Nina Chen
--------------------------------------------------------------------